蓮臺山妙音淨苑

殊勝因緣

淺談般若 ----梵學班 陳桂源

2024-05-14

淺談般若

梵學班  陳桂源

 
一、緣起
1.首先感恩苑長,創立了蓮臺山妙音淨苑。引導弟子們啟動般若,契入無為。
 
2.其次感謝葉班長,在去年12月的學佛心得分享中,所呈現範例,讓末學學以致用。
 
3.也感謝宜樺組長,在去年9月至今年3月的試辦讀書會期間,讓末學學會使用ppt,得用於今天的報告。
 
二、今日的主題是「淺談<般若>」
1.依據:苑長撰述講義《般若心經法要》p19至p28+p41+p149
YouTube第04集至第08集+第14集+第93集。
 
2.真理是:不論您修任何法門、任一宗派,離開般若,就不是佛法。
片長-01:17,請您用手機掃描QR Code,諦聽苑長的宣講
458-2心經-93-8就不是佛法。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Kd4RvyVWY8
 
三、今日謹以五個面向,淺談<般若>
1.般若是從清淨心啟發的“智慧”。
 
2.為不與世間的“聰明”混淆,而沿用梵音“般若”。
 
3.其修行次第為:文字般若,觀照般若,實相般若。
 
4.依所修法門不同,分為:共般若與不共般若。
 
5.依修證的不同分為:淺般若與深般若。
 
@.當您提昇至行深<般若>時,將契入本心,到達涅槃的彼岸。最後,連<般若>的念頭也放下了,您就……(成佛了)。

 

 
四、分別略說,(一)<般若>的意思
1.般若是,從清淨心啟發的智慧;也叫佛母智慧,佛母就是你的本心,所以沒有念頭的本心,稱為佛。

2.從元頭(本心)啟動了它的大用,稱為般若。

3.般若心經,讓我們明瞭緣起性空,轉念一觀照,就能會相歸性,回到本心,當下就契入無為,但要保持著喔(保任)。
 
五、分別略說,(二)世間所謂的“聰明”,與出世間的“般若智慧”之不同
1.世間向外求的學問,有我相妄執,它是從意識心、妄心所生。雖言聰明,但不能破無明惑。
 
2.般若智慧:從緣起性空,明瞭色跟空的關係,隨時在一念之下,觀照有為法是緣、是影、是生滅的,從而瞬間跳脫,就能會相歸性,當下就契入無為,但要保持著(保任)。
 
六、分別略說,(三)依修行<般若>的次第為:文字般若,觀照般若,實相般若
1.文字般若:佛經以及大德講經的音聲,能讓我們了解明白,此岸的六道輪迴,而願意搭般若法船,到彼岸寂淨之處,因此佛經以及大德講經的音聲,都稱為文字般若。
 
2.觀照般若:藉文字般若而內化為觀照力,譬如一艘船的動力,有能力載您渡河到彼岸。
 
3.實相般若:涅槃,寂淨之處稱為彼岸。
 
七、分別略說,(四)依修行<般若>的法門不同分為:共般若與不共般若
1.共般若:世尊說的般若經典為出世之三乘共同修習的科目。故稱共般若。
 
2.不共般若:例如《華嚴經》只對別、圓菩薩說,而不共於聲聞緣覺。故稱不共般若。
 
3.《般若心經》是三乘、及大心凡夫修共般若所依,其彼岸即是涅槃。其強調就在當下,不必等到往生,當保任住。。
 
八、分別略說,(五)依修證的不同而分:淺般若與深般若
1.般若約教,有:淺有深,共與不共,人空或法空,破我執或破法執,當祂證入空性後,能否度眾?所以淺般若與深般若之差別在,所修證的不同,而有深淺之分。但我們是大心凡夫,所要的是:行,深般若。
 
2.在賢首家(華嚴宗),把眾生的根性分成五大類:(小•始•終•頓•圓),淺般若是始教所修,深般若是終教以上所修。
 
九、將以上所說的,作簡單的複
1.佛法與世間法的不同,在於有沒有<般若>。
 
2.所謂<般若>,可從修行的次第,修行的法門不同,與修行的淺與深來了解。它就是出世的智慧,為不與世間的聰明混淆,保留梵文沿稱<般若>。
 
3.事實上,<般若>就是清淨心的作用,當您懂得回歸清淨心時,您當下就是<自性彌陀>了,只是您能保任多久呢?所以我們必須常聽聞正法來薰習,讓保任的時效延長,再延長,直到……(成佛)。
 
十.以上的心得分享,雖然末學的口才尚未流利,但是用盡全力的準備,盡心盡力的作好ppt簡報,儘量的簡要詳明。
 
@.願此心願,繼續努力薰習,把<般若心經法要>作為心靈茶水,隨時喝上一小口,沉浸於無為法的氛圍中,落實<修行在般若,當下且保任>。
 
祈願各位學長指教,也感謝耐心聽完赤子之心,再次感恩大家。阿彌陀佛!
 
(講述於2024年05月12日慶讚113年浴佛大典佛學研討會)
 
本文同步貼附於蓮臺山臉書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ermalink.php?story_fbid=pfbid0N65CKN5iqXk8MvTyqEodLpahu8aitSZssJfH8rBVz5SZCjGkV6a9AjRTzJ2AKYVYl&id=10005734309468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