蓮臺山妙音淨苑

殊勝因緣

學佛心得報告----台中分苑 張肇顯----

2020-08-30

學 佛 心 得 報 告
台中分苑 張肇顯

 
   苑長、主任、各位學長、大德 阿彌陀佛,大家吉祥!
 
  1. 學佛緣起
 
  •     《心經》讀起,勉強一知半解地讀完,然後開始讀《金剛經》,豈料才讀了幾個章節就茫茫不知所云,恍如陷入泥沼一般寸步難行,其後每隔一陣子就重讀一遍,如是數回都徒勞無功,可見人生閱歷的增長對認識佛法並不一定有所幫助,世間的智慧顯然並非等同於佛法上的智慧。
 
    退休後,因緣際會到台中分苑,親聆 苑長講授《金剛經》,慢慢體悟到幾個基本觀念:
 
  1. 真心/妄心:就像海水/海浪,浪緣風起、風息復歸平靜海水,頓有所悟,真是善譬喻呀!最近 苑長又講授到「不應住色生心。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。應生無所住心。」這一段,提到「菩提心無住真心。住塵生心妄心也。」更是指出淺近、清晰的規範,原來息塵息念、住而無住就是真心,就是「覺」心、出世無為的清淨心,住六塵則妄啊!這些真語如暮鼓晨鐘、醍醐灌頂,從而想到 苑長提到持名念佛時,應「念而無念。無念而念」,過去常摸不著頭緒,現在串勾起來,驚覺原來都是同一個境界。
 
  1. 自性(佛):每個眾生的真心清淨本性都是一尊佛,也就是「自性彌陀。惟心淨土」的意義。因此,眾生都是平等、無差別的;《觀無量壽佛經》又說:「諸佛如來是法界身。入一切眾生心想中。是故汝等心想佛時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。八十隨形好。是心作佛。是心是佛。」這段話確切地提示了自性佛的存在,更進一步說明在眾生自性未覺之前,諸佛可以入到眾生心中作佛、是佛,真是妙善!
 
  1. 實相:諸法緣起、真空假有、有而不空、空而不有,空、有就是實相,兩端不執就是中道實相。
 
     這些觀念的建立,或者說「般若」的啟蒙,讓末學茅塞頓開,終可以提起腳步往前走,將《金剛經》讀了一遍,然後回過頭來聽 苑長逐章逐句地講解,慢慢深入,從而也可以開始涉足其他經典,受益匪淺。

 

 
二.學佛的目的
 
    學佛的目的是什麼?當然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在哪裡呢?《佛說阿彌陀經》說: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。有世界名曰極樂。其土有佛。號阿彌陀。」 釋迦牟尼佛為眾生指出極樂國土明確的方位、距離,更說那裡有七重欄楯、七重羅網、七重行樹、七寶池、八功德水…..黃金為地…….等等,具體描繪出模樣,來說明它的存在。
 
    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目的又是甚麼?末學認為可以分兩方面說明:
 
  1. 消極來說:是要永離三界火宅,跳脫六道輪迴,以末學自省常覺平生所為諸多罪孽,看來往生西方才是一條康莊大道。
 
  1. 積極來說:是要究竟成佛,《佛說阿彌陀經》:「極樂國土。眾生生者。皆是阿鞞跋致。其中多有一生補處。」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 彌陀佛保證三不退--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直直地往成佛的道路邁進。
 
三.怎麼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
 
    簡明地說,在三萬六千法門中「憶佛念佛淨土法門」就是一條簡明的捷徑,《永明禪師四料簡》所提「無禪有淨土。萬修萬人去…」,「有禪有淨土。猶如帶角虎…」正是,扼要地說是要仰仗二力,即佛力、法力,當然也有人提出三力說,就是再加上自性力。
 
佛力:彌陀四十八大願本願功德是存在法界的四十八種力量,尤其第十八願十念往生、第十九願臨終接引是竭誠念佛往生西方的保證。
 
法力:《佛說阿彌陀經》說:「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得生彼國。」 蕅益大師提到「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,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。」佛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加持在佛號上,所以眾生以信心、願力依止在佛號上,也能念念成就如是功德,在佛力、法力加持下帶業往生。
 
自性力:除了依靠佛力、法力外,《佛說阿彌陀經》說:「若有信者。應當發願。得生彼國。」 印光祖師也說:「念佛方能消宿業。竭誠自可轉凡心。」求往生西方個人方面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誓願力,心誠方能與佛感應道交;印光祖師又說:「若具真信,切願持佛名號(此是正行)及修行眾善、迴向往生(此是助行),無一不得生者。」,無論正行、助行都是個人須努力的地方。
 
    有一個案例北宋後期的蘇東坡是大政治家、大文學家、大書法家……,據傳前生是五祖寺戒禪師,也曾自謂:「我本修行人 三世積精煉。中間一念失。受此百年譴。」一生的佛法修為也很高,但臨終一刻疲病交加、虛弱無力,維吾長老在他耳邊叮嚀「勿忘西方」,東坡答道:西方確實存在,但已使不上力。這個案例正是經上所提「臨終心不顛倒」的反例,讓人扼腕;生命在臨終一刻五體崩壞,絕非寧靜,要靠的是強烈的企圖心,要作到「不隨妄轉。一心持念。」這個功夫也是要靠平日尤其把握病痛來臨時多加練習的地方。


 
四.忍辱
 
    去年二零一九年除夕夜,梵諦岡,八十三歲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出現在廣場,隔著欄柵跟信徒逐一握手祈福,當走到一位女信眾前突然轉了方向,女信眾急了,粗魯地去拉教宗的手,明顯地弄痛了教宗,一向親民的他動怒了,連續拍打女信眾的手讓她放開,隔天教宗發表聲明為這個舉動道歉,並說:「我們經常會失去耐心……」。
 
    大家生活中一定有失去耐心的經驗,失去耐心不是強壓強忍到了極限就是無明火起,佛教裡的「忍辱」是六度之一,居士在家就是修「忍辱」最佳的道場。這門功課確實難,畢竟個人習氣太重,由來已久甚至已有研究顯示某些習氣源自前生,而要維持一家和樂需要耐心跟忍辱的功夫,家裡的每位成員都是菩薩,關愛我們,但也不時會考驗我們,這些考驗都是逆增上緣;改變也許只是些微甚至只是伏住了一下心,但日有增進、日積月累一定會有成就,需時時警惕用功勤修。
 
    這裡不妨再提一個案例,晉朝田園詩人陶淵明第一次當官,派任江州當個祭酒,而慧遠大師(淨宗第一代祖師)正在附近的廬山作譯經的工作,淵明到任時循例需面見刺史,刺史王凝之是書聖王羲之的二兒子,卻跑到廬山當護法,經常一待就是半年,淵明等了兩個月不免冒火,認為刺史不辦政事、不關心民瘼,卻跑到山上護持譯經,真是豈有此理,因此對佛法產生誤解,甚至將佛經部視為胡經,不屑研讀。
 
    其實王凝之親近佛教只是想求取功德,另一個身份是道教一支五斗米教的一方負責人,淵明這個誤解根深蒂固,雖然後來與慧遠大師相互景仰而成為相知相惜的好友,慧遠大師曾邀入親創的蓮社,淵明還是沒有接受,終究與佛門無緣。從這個案例來看,王凝之自詡為佛門中人,但所為不端,造成淵明對佛教誤解,實在罪過;我們在家居士不好好修行,讓人誤會佛門子弟不過爾爾,那麼不正是跟王凝之一樣嗎?更別說要產生正向能量引導周遭人親近佛了。
 
    回過頭來看「忍辱」又要怎麼修呢?怎麼收伏無明之火呢? 末學想以 苑長先後提到的兩個對策申述:
 
  1. 虛空觀:首要以「般若」為前導來修習「忍辱」,強壓強忍難竟其功。除外,認識「南無阿彌陀佛」這句佛號的本意就是以 阿彌陀佛為模範、為導師,因此要學佛的心量---心包太虛、量周沙界,具體的做法就是遵照 印光祖師訓誡,於行住坐臥中以誠敬的心時時念佛。
 
  1. 離相發心:《金剛經》說: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。因此要離相,還要離念而後發心,所發的心所生的心就是真心,要離之再離、捨之再捨,回歸清淨無為的狀態,用以之待人處事。
 
五.結語
 
    學佛是一輩子的事,晚年深入猶未為晚,正如 印光祖師引述《論語》所說:「朝聞道。夕死可矣。」少年時多愁善感,對「人生的意義」即甚為迷惑,隨著人生歷程的變遷,各階段總有不同的認知體悟,現在蒙佛薰陶,時時沐浴佛恩;還有 苑長開示耳提面命,學長、大德們相將相持,深深體悟到當下「一心歸命。以求一生成就」乃是當下最正確的目標。
 
阿彌陀佛!
(講述於2020年8月23日慶讚大勢至菩薩聖誕大典佛學研討會)

 
更多照片請參閱以下網址:
 
蓮臺山臉書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8%93%AE%E8%87%BA%E5%B1%B1%E5%A6%99%E9%9F%B3%E6%B7%A8%E8%8B%91%E5%A6%99%E9%9F%B3%E6%B7%A8%E5%AE%97%E5%AD%B8%E8%8B%91-331596570206202/